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,看环保企业的机会在哪儿?

来源:环保圈 时间:2020-06-15 点击次数:2389


  为期三年之久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终于结束了。

  6月10日,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,邀请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主任洪亚雄,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司长刘文华、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等介绍《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》有关情况,并答记者问。

 

图片来源于新华社

  第一次全污染源普查,还是10年前,标准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。

 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,标准时点则是2017年12月31日。生态环境部、国家统计局、农业农村部等15个单位和部门联合,于2017年-2019年开展了这次普查,对全国有污染排放的358万多个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进行了全面调查。

  最终的结果,就是形成了全国污染源数据的“一张图”,其中包括1800余张数据库表、1.5万余个数据字段,以及1.5亿多条数据记录。

  从这张图上,可以看出什么:

  首先,中国的污染治理能力相比十年前已有明显提升。

  来看几条数据:

  1、工业企业废水处理、脱硫、除尘等设施的数量,分别是2007年的2.4倍、3.3倍和5倍;

  2、畜禽规模养殖场粪便和尿液资源化利用的比例,已经分别达到了85%和78%。生猪规模养殖场干清粪比例由2007的55%提高到了2017年的87%;

  3、和十年前相比,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增加了5.4倍,处理能力增加了1.7倍,实际污水处理量增加了2.1倍,城镇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去除率由2007年的28%提高到了2017年的67%;

  4、生活垃圾处置厂的数量十年间增加了86%,其中垃圾焚烧厂的数量增加了303%,焚烧处理量增加了577%,焚烧处理量比例由十年前的8%提高到了27%;

  5、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厂的数量增加了8.22倍,设计处置能力增加了4279万吨/年,这个数字是上一次普查的10.4倍。集中处置利用量增加了1467万吨,比十年前提高了12.5倍。

  由此可见,过去十年,是我国环保基础设施“补短板”的十年。在某些领域,环保基础设施已经接近饱和,“蓝海”正在变成“红海”。

  那么,未来环保企业的市场机会在哪儿?

  用赵英民的话讲,就是四个方面:

  化学需氧量、氮氧化物、颗粒物、挥发性有机物这4项污染物的排放量都超过了千万吨,是环境部下一步工作的重点;

  农业源、生活源对水污染物的排放贡献比较大,机动车对氮氧化物的排放贡献大,工业、生活和机动车对挥发性有机物的贡献大,这些污染源涉及主体多,排放分散,量大面广,是环境部治理的“痛点”;

  农村和西部的环保基础设施,相对全国或东部地区还是滞后,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。

  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排放强度大,在这些流域和区域,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任务仍然艰巨。

  具体哪些流域?普查结果说得很清楚。

  以水污染物排放为例:

  从排放量来说,长江、珠江、淮河流域面积大,涉及省份多,化学需氧量、总氮和氨氮等污染物的排放量较大。从排放强度来看,海河、辽河、淮河流域单位水资源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大。重点区域上,主要是以下几个省。

  以固体废物为例:

  山西、内蒙、河北、山东、辽宁五省一般固体废物产生量占到全国的42.4%。山东、河北、山西、安徽和江苏五省一般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量约占到全国的40%。总体上看,广东、浙江、江苏、山东、河北五个省的各类污染源数量占到全国总数的52.94%。未来,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数据,将为加强污染源监管、重点地区监督帮扶、排污许可证核发、环境风险排查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各项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。在制定“十四五”规划时,这些数据也将起到基础支撑的作用。

  就像赵英民说的:通过普查,我们觉得这些问题为下一步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摸清了家底,指明了方向。

 

上一篇: 焦点关注 ! 五部委印发《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》

下一篇: 团标成生态环境标准重要补充,龙头企业应重视标准化建设